近日在德国柏林Auguststraße画廊区的圣约翰福音教堂,正在进行一场为期9周的嗅觉戏剧艺术节。“嗅觉艺术”是什么?艺术界似乎还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艺术是什么味道?当我们的鼻子突然在艺术体验中占主导作用时,会发生什么?气味可否用图片来描述和实现?气体可否作为艺术表现和创造力的媒介?
早在1985年,一本名叫《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小说在德国出版并引起轰动,这是第一部以“气味”作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主人公格雷诺耶出生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他天生对气味有着惊人的天赋:无论恶臭还是芳香,都能一一记住,并轻易分辨各种气味。长大后格雷诺耶成了一位香水制作学徒,这份工作无疑进一步助长了他对气味的迷恋。当他爱上青春期少女散发出的神秘体香之后,保存这种香味的欲望很快促使他走上了杀手的道路,26个如花般的少女被他接连杀害。由于没有留下任何踪迹和气味,格雷诺耶轻易逃过了法律的制裁。他那梦寐以求的“最伟大香水”就此完成,却也最终导致他的悲惨下场。
电影《香水》剧照
小说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对于“气味“的出神入化的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各种气味仿佛透过纸张飘出来,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他闭起眼睛,聚精会神地嗅着从对面这建筑物朝他吹来的气味。首先是圆桶、醋和葡萄酒的气味,其次是仓库成百种浓烈的气味,然后是财物的气味,像纯金的汗一样从墙里蒸发出来的气味,最后是一个花园的气味,这个花园想必是坐落在房屋的另一侧。截住花园散发出的轻柔香味并不容易,因为它们就像细薄的线条一样越过房屋的山墙向下飘到街道上。格雷诺耶从中发现了木兰、风信子、欧亚瑞香和杜鹃花……”
来到2006年,《香水》同名电影再次掀起一阵“香水热潮”。而“气味”这个抽象概念也从默默无闻的角落一跃成为流行文化和学术研究的焦点。
嗅觉作为一种感受艺术的方式
不同的人对于气味有着不同的喜爱,这些不同的气味也会触发他们不同的记忆,比如有人迷恋汽油味、有人迷恋旧书的味道。张爱玲曾说:“别人不喜欢的我都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像汽油,有人闻见了要头昏,我却特意要坐在汽车夫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
不过在东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里,“嗅觉”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西方审美意识具有重视和强调视、听觉的鲜明特色。古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认为:“美就是有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中世纪哲学家奥古斯丁表示,我们仅能以视觉和听觉来感受美。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和康德都把视、听觉作为“近于智慧的官能”而把嗅、味二觉作为“近于机体的官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审美意识是以味、触觉为感知方式的原型。《说文解字》里:“美,甘也,从羊从大”,是因为“羊大”好吃之故。而“美”又可用于指嗅觉的芳香。《荀子·王霸》所言:“口好味而臭(嗅)味莫美焉”,它来自人们品尝食物之美时在嗅觉方面的同时性感受。
其实,嗅觉是人类出现最早的感觉,是五官中最重要却也最神秘的一环。据说地球上约有40万种香味,而其中人类可以感觉出来的味道约有10万种。比起我们用视觉或味觉可以感受得到的东西,要多出许多。而气味又常常与记忆相关,在这方面早有科学研究结论。9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逐渐从分子的水平揭示了人们接受气味并将其存储于大脑的机制,并最终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好了,既然嗅觉如此重要,也早已有人借助电影、文学等方式来描述记忆中的气味。那么最独辟蹊径艺术家,怎么能不籍“嗅觉艺术”来表达自己对独特见解呢?
当气味成为一场展览的主角
纵观当代艺术的形式语言时,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媒介,从视觉到听觉,从互动装置到气味艺术。科技的发展让艺术家有了更为丰富的艺术工具,也让观者更加贴近艺术作品。如何在图像以外,找到能与观者产生心灵感应的意识形式,是艺术家们正要重新思考的议题。
《Smeller 2.0》外观
《Smeller 2.0》局部
在柏林嗅觉戏剧艺术节上,奥地利艺术家、电影制片人兼音乐家沃尔夫冈·格奥尔格斯多夫带来了他的装置《Smeller 2.0》。这是一个电控的“嗅觉器官”装置,可以使气味与声音、图像、文本等传统艺术形式结合。装置把某种事先调好的气味平均散发在一个房间里,并能控制其节奏,让其随时消散。这些气味序列也同时在荧幕上如影像般回旋,或增浓或减淡,营造出一个嗅觉剧场。观众的每次呼吸,都能嗅到一种独特的味道,诱使他们“从弥漫于房间内的一系列味道中联想出故事情节。”
“气味艺术展1889-2014”展厅
而在去年,西班牙的马德里还举办过一场专门的气味艺术展。这个气味艺术展上并没有什么要看的,但是却有很多要闻的。展览的策划者把艺术家们的嗅觉工作和艺术、文学和音乐的创作摆放在同一水平。负责陈列设计的设计师杰瑟斯解释道:“我们力图创建一个这样的空间,它能从内在上引导参观者降低声音、深呼吸、暂时与外界隔绝。目的是营造一个探索香味的轻松氛围。香水以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最纯粹的状态存在,也就是说,没有容器和包装,因此整个空间仅仅是香气、思想、感受的交汇”。
收集气味绘制城市地图
不同的城市也有着不同的气味,即包括香气,也包括臭气。而同一种气体,给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如何用在一个地方收集尽可能多的气味?如何用气味构建一座城市的特色。一些艺术家正在尝试。
来自挪威的艺术家西塞尔·图拉斯,致力于收集不同形式的味道。她认为,与听觉和视觉相比,人类对嗅觉的开发远远不足。“我爱一切气味”——这是图拉斯一直在强调的。
图拉斯20年来致力于搜集千奇百怪的气味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图拉斯周游全球采集了7000多种气味,然后回到实验室把它们蒸馏提取,取罐封存,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气味博物馆”,里面包括150多种狗屎的气味、灰尘玩具等死物的气味、腐烂的香蕉和发酸的高汤气味等。“香味让人身心愉悦,臭气使人敬而远之,气味在不知不觉中控制了人们的生活,但人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图拉斯的雄心壮志是把“气味”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具体化,通过文字记录、科学分析和艺术展览,改变人们对它的浅薄认识。
今年2月,图拉斯来到广州,带来她“气味=信息——西塞尔·图拉斯的城市分子式”个人讲座。当别人问起西塞尔为什么如此痴迷于嗅觉艺术时,西塞尔表示:“很多人做艺术是给别人看的,我是对气味真正感兴趣才做。我的目的不是要大家每时每刻都像狗一样嗅来嗅去,我希望寻求一种平衡,用嗅觉给世人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与图拉斯类似的,来自英国的“感官”艺术家凯特?麦克林也在进行一场寻味之旅。她曾带领着一群纽约客走过纽约的大小街道,时不时停下来闻一闻路边的玫瑰花丛、大树、下水道、人们随地小便的角落甚至是垃圾桶,并把闻到的气味详细的记录下来。而这么做是为了绘制一幅关于这座城市的独特的气味地图。
艺术家(左)和另一名志愿者正在闻一棵树
艺术家已经在巴黎、米兰、阿姆斯特丹、爱丁堡等多个城市进行了她的“感官地图”系列创作。在她看来,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味道。艺术家说她发现最能代表纽约的气味是“一种温暖的、微微发霉的酒窖的香味”,而阿姆斯特丹“混合了运河水、咖啡香、和甜华夫饼的味道“”,爱丁堡则是“从啤酒厂里散发出来的麦芽香气”。
“遗忘”是什么味道?
为什么这样一个不可触摸、无法看见的元素能带给我们如此重大的影响?嗅觉艺术的出现,必然可形成视觉、听觉以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态,而它更多的是体验现场的艺术。香气的联想是嗅觉艺术的一个特征,比如兰花的香气可比喻为贞节妇人,桂花香比喻甜美姑娘,茉莉花香比喻小家碧玉……臭气也有多种类别,会对欣赏者造成不同的反映,如故事中的反面人物,又如破败不堪的战场。
一些艺术家就试图利用不同的气味载体,传递特地的动机或者主题。
Anicka Yi个展“7,070,430K of Digital Spit”
Anicka Yi作品
比如,在你的认知里,“遗忘”是什么?闻起来什么样呢?韩国艺术家Anicka Yi就在一场展览给她的答案。这一系列创作围绕易腐烂的物质构建,比如回收的奶粉、味精、蜗牛分泌物等,和它们共存的则是完全与之对立的东西,比如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塑料、不锈钢盆、镀铬的哑铃等等。在她的作品中,物体缓慢地被煮熟、然后腐烂和融化,甚至是从展厅的墙面上滴落而下。此外,她与一位法国调香师合作,从记忆缺失的角度完成了气味的设计,正如艺术家描述的那样:“遗忘的气味也是一种假想的世界末日,所有的记忆都被连根拔除。”
Alexia Roux的气味之书
而艺术家Alexia Roux设计了关于气味与图形设计的书籍。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见不同材质、颜色、排版、视觉符号、影像等不同的内容组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官能与气味形成互动,并且通过气味来形成新的感悟、接受信息。艺术家说:“嗅觉有着最直接的记忆系统,是最原始也是最本能的人体反映。吸入的气味以最直接的方式到达大脑的情感中心。这部分大脑控制我们的情绪、接受和保存我们的感觉。毫无疑问,嗅觉传递最强烈和最直接的清晰。”
用嗅觉艺术制造诗意
在中国玩“嗅觉艺术”的艺术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原弓。2016年8月4日,“气味的形状”原弓个展在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展出艺术家的全新创作《气味的形状》系列绘画以及影像作品。在原弓的行为、装置与绘画等多样的创作中,“气味”是他介入社会、事件和现场的独特与重要的方式。
原弓 《气味的形狀5》 2016年 布面油画 150×200cm
早在2011年,原弓就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上展出作品《空香6000立方》。6000立方是中国馆的面积。伴随着经过电子配乐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原弓在30分钟之内让中国馆馆内充满带有香气的雾气,这是一种心理隐喻,循环着每一个生命体的内在变化的逻辑。
原弓《空香6000立方》
“中国馆里面放着很多油桶,本身就构成了很大的装置,在这样的场馆里面,如果再做任何的装置,在它们面前都很难抗衡。因此我的选择是,要做一个我的工具,而不是装置,这个工具以制造气体作为作品本身,其实《空香》就是气的概念,即‘气的6000立方米’。”这件作品还有个小标题叫“大于6000立方米”,“意思就是让它不局限于中国馆,这是我对于现场的认识与空间的反思。”评论家理查德·维尼称赞原弓为“雾气艺术家”,这种只有东方人擅长制造的诗意,其实是对空间最好的理解。
而在更早之前的2008年,上上国际美术馆举办过一场“当代嗅觉艺术展”。策展人张海涛在展览前言中谈到“当代嗅觉艺术展是一个以嗅觉为主题的展览,目的即研究和开拓艺术新媒介和形态,将展览定为嗅觉?感觉展也是为了对这两个艺术形态的体现,而非仅仅是一种媒介形态,更多寻求嗅觉这个媒介背后我们嗅到的真实、真诚的生存感觉和体验,如赏心的香味,悲撼战争气息,讨厌的恶臭,弱势的杂味,沉重的历史气息和困惑的污染气息……”
杨放 《无见到》行为装置 2008年。主展厅里冒烟的轿车散发难闻的气味
李娃克《江湖嗅》行为装置 2008年。带博士帽的艺术家给一位老婆婆又是擦脚、又是吻脚
谭海山《晏子使楚》行为 2008年。展厅中有不少牵狗的艺术家,似乎想表达的是狗的嗅觉是最灵敏的
回到嗅觉艺术的兴起和发展问题,张海涛说:“数千年来,声音、视觉艺术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形成听觉和视觉艺术,嗅觉艺术一直未受关注,可以说是块未开发的艺术处女地……实现嗅觉艺术形态的发展,人类的五官艺术,才能得以综合发展,嗅觉艺术将是未来艺术形态拓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